最近听“知食分子”林金城大哥在电台分享说,茨厂街今时的转变,作为消费者的“我们”也必须负责任。因为当我们不再去光顾茨厂街,店家就慢慢转为迎合游客、外劳等的口味。搞到现在不伦不类的唐人街。
如果这是茨厂街面对的困境。我想这也是金河广场现实的写照。
去年年尾,第一次听到金河广场人流减少。老实说我还真不觉得惊讶。毕竟连自己到那区也不会专门走进去逛逛。
上周五下班后,我特地故地重游。虽然拜五晚上未必是一个繁忙时段,但眼前所见,金河的确少了以往的人气。更令人警惕的是,多了不少外劳脸孔的店面。我不想种族歧视。但这绝非一个好征兆。
尽管经过一些装修,金河“老旧式"的 格调还是基本没变。就我记忆而言,还是一样窄、矮、杂(乱?)不知是否装修还是什么原因,一部分区域更显得阴暗。
什么原因导致金河这样?换了管理层?人口结构改变?周围商场林立竞争激烈? 我想都有可能吧。
数数附近的商场:
高档的:有Pavillion、Starhill
走年轻人啦啦路线:Fahrenheit 88,Times Square
专攻IT电子:Low Yat,Imbi 也算
就连Lot 10 也有蔡澜作招牌的“十号胡同”
而在金河广场,我有幸找到老牌的“大人餐厅”。也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。
如果不关闭,金河最糟糕的下场 ,也许成为下一个茨厂街,或Kotaraya、IMBI Plaza、Pudu Plaza。。。
当然最好的结局是,金河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,重新吸引人潮。也许可以和曼谷的同业参考,如何在竞争激烈中继续保持自己的特色和人气。
我有个想法:也许金河不许要太大改变,就把自己定位成“老吉隆波”的风貌。主打本地、本土品牌。
不过在这片文创贫乏,多崇拜外国月亮的土地上,行得通吗?
如果这是茨厂街面对的困境。我想这也是金河广场现实的写照。
去年年尾,第一次听到金河广场人流减少。老实说我还真不觉得惊讶。毕竟连自己到那区也不会专门走进去逛逛。
上周五下班后,我特地故地重游。虽然拜五晚上未必是一个繁忙时段,但眼前所见,金河的确少了以往的人气。更令人警惕的是,多了不少外劳脸孔的店面。我不想种族歧视。但这绝非一个好征兆。
尽管经过一些装修,金河“老旧式"的 格调还是基本没变。就我记忆而言,还是一样窄、矮、杂(乱?)不知是否装修还是什么原因,一部分区域更显得阴暗。
什么原因导致金河这样?换了管理层?人口结构改变?周围商场林立竞争激烈? 我想都有可能吧。
数数附近的商场:
高档的:有Pavillion、Starhill
走年轻人啦啦路线:Fahrenheit 88,Times Square
专攻IT电子:Low Yat,Imbi 也算
就连Lot 10 也有蔡澜作招牌的“十号胡同”
而在金河广场,我有幸找到老牌的“大人餐厅”。也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。
如果不关闭,金河最糟糕的下场 ,也许成为下一个茨厂街,或Kotaraya、IMBI Plaza、Pudu Plaza。。。
当然最好的结局是,金河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,重新吸引人潮。也许可以和曼谷的同业参考,如何在竞争激烈中继续保持自己的特色和人气。
我有个想法:也许金河不许要太大改变,就把自己定位成“老吉隆波”的风貌。主打本地、本土品牌。
不过在这片文创贫乏,多崇拜外国月亮的土地上,行得通吗?
评论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