弱势马币——新常态?

原谅我选用这么“英式”的标题。即兴的点子只想尽快写下来。

话说我看过一篇讲述新加坡新币何以强势的文章。主要内容是,新加坡许多资源都必须要进口(包括人才、人力)。所以唯有维持相对强势的币值,才有较强的购买力,在吸引人才方面,不用说绝大部分“马劳”都是看在1兑3的份上啦。

那么海峡彼岸的Bolehland、Kangkung Land又是怎么一番景色呢?

自2014油价崩盘,马币对美元、新币、人民币、甚至孟加拉卢比,几乎说得出来的货币,兑换率都是急转直下。

老妈当政时曾一度固定一美元兑3.8马币,姑且觉得有损国体了。现在4.X的年代,不知说什么好了。一部顶级Iphone据说都要5千块了。

现任是非多多的首相上任以来不断推行的发展、改型计划,多少也看到一些效应。别的不说,GDP 4-5%虽然不必90年代黄金时期,至少也比彼岸高。但这代表我们的收入啊,币值啊,资产啊会进一步增值吗

我看未必。说实话,我国的竞争力和科技顶多是中等水平。那些贪污腐败、治安宗教更是老生常谈。所以,要吸引外资啊,制造就业机会啊,恐怕首相最好的牌是“cost of doing business”。我们最boleh的,是相对低廉的薪金,水电费之类的。更何况当你以外币计算成本,马币支付。。。

我常常讲的一个故事:90年代外公在世时,不时汇钱给大陆乡亲。现在风水轮流转,我们首相巴不得中国把它的一带一路开到这里呢!

评论